2009年4月27日星期一
在绝望的心中燃一柄希望的烛火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美国电影,因为题材的关系,曾经被误认为是一部监狱电影。1994年这部影片曾获奥斯卡七项提名却无一斩获。而从第二年(1995年)开始,光盘的销售量却年年攀升,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们在这部影片中读出了他们自己的感悟——那就是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人们必须坚守——呵护希望的心灵之烛。影片的主人公安迪曾经是一家银行的副总裁,他被指控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和她的情人。 随着法官的一声锤响,安迪被判服两个终身监禁,由此被关进了美国一个叫做“肖申克”的监狱。 肖申克是一座地狱般的监牢。来到肖申克,犯人们听到的第一次训诫是被告知:不许亵渎上帝!——也就是说,所有的囚犯只能有一个信仰——“把你们的信仰交给上帝,你们的身体归我。”典狱长,这个肖申克的统治者说——“我只相信两件事:纪律和圣经。在这里你们两样都能得到。” 随着典狱长的手下对提出问题的囚犯,进行了示范性的痛殴,这一训诫得到了最真切的诠释:“我们让你吃你就吃,让你拉你就拉,让你尿你就赶快尿!” 接着是带有侮辱性的对犯人身体的冲洗、消毒。新到的犯人赤身裸体地从全体犯人面前走过,走进属于自己的那间囚笼。在影片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讲述者,后来成为安迪的朋友的瑞德,他用沉郁的声音告诉我们:随着铁门在身后嘭的一声关住,往日的生活被彻底隔绝,你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是真的。原来的生活瞬间消失,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无穷无尽的时间用来回味。一个犯人,因熬不过第一夜的恐惧和绝望而发出哭声,被狱警队长活活打死了。留下的,只有一个番号,除了狱警,人们无从也不想知道他的名字。就像瑞德说的:监狱的生活是由“常规”组成的,然后是更多的常规…… 我们的主人公安迪的“常规”生活就是在其它的苦役之外,还要被犯人中的“姊妹帮”不断追打、甚至强暴! 这样令人绝望和发疯的“常规”日子持续了整整两年!直到在一次户外的劳作中,安迪鼓起勇气,做了一次博弈:运用他的财务知识帮那个狱警队长节省了一大笔税金,也同时帮助一同劳作的狱友争取到了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和每人三瓶啤酒——让他和狱友们感受到了那种在阳光下如同正常人的感觉。而因此,安迪那如噩梦般的“常规”的日子也有了一个转折。 安迪被调到监狱图书馆,在为所有狱警填税单的同时,安迪开始了为监狱图书馆争取资金的漫漫长路:他每周给州议会写一封信,用了整整六年,一直保持沉默的州议会终于给他回了信,并寄来200美金和一批旧图书及相关附属品。安迪在其中发现了一张唱片: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安迪小心翼翼地把唱片放到留声机上——音乐起来了,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安迪把自己锁在典狱长的办公室里,打开了扩音设备,让那美妙的天籁之音传遍监狱的上空。 在监狱的广场上、车间里、病房中,所有的狱警和犯人都向着高音喇叭——那天籁之音传出的地方,脸上露出迷惘、沉醉、向往……在那一刻,音乐将人们的灵魂带出了高墙,自由地翱翔在蔚蓝色的天空。 瑞德说,虽然我听不懂那些意大利女高音唱的是什么,事实上也不想听懂,有些东西无需语言。我愿意相信那是美好的,美得无法用语言描绘,美得让人心痛!那歌声高亢悠扬,其高其远,高墙内无人敢梦想。像一只美丽小鸟飞进我们单调的牢房,让你忘记了高墙铁栏的存在。有那么短短的一段时间,肖申克里的所有人感到了自由!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